村西口的荷塘
那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听我的同学说:“村西口那段小河踩藕啦。”看他高兴的样子,就问他:“踩藕,踩藕干什么?”它就告诉我:“踩藕,就是在坑里种上了藕,到明年开春,那坑里就长出荷花来了。”我听了,也很高兴。因为在我舅舅家里见过荷花。那是长在一个大缸里的。大缸很高,我只看见缸里有几朵很好看的花,有红的,有白的。原来坑里也能种花。从此我的心里就悄悄地盼望着。盼望村西口的池塘里真的长出荷花。
村西口的池塘,其实是一条一里多长的小河汊。也就是街中间那条半截河的一个分支。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我要出村读高小五年级了,每天正好从塘边走过。我分明看见水面上浮出了稀稀落落的叶子。那叶子圆圆的,淡绿色,听村民门说,那叫荷钱。几天以后,荷钱渐渐大了,绿了,很早从水上钻出喇叭状的叶角,也就是古诗中写出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吧。再过几天,绿色的荷叶就开始挺出了水面。到了“七月流火”的时候,那大大的荷叶就把整个荷塘覆盖得严严实实。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道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如今想来,我村西口的这片荷塘,也许和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很近似吧。因为这里荷塘的形状也是长长的、弯弯的、曲曲折折的。
农历的六七月间,是荷塘很出彩的时候。北宋是由一位诗人杨万里,就写过一首题为《西湖六月》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荷叶虽然称不上“无穷碧”,却也形成了一里多长的绿色走廊。在我们村里也算是蔚为壮观了。杨万里诗中的荷花是红色的,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却全是白色的。我们村西口的荷花确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有白的,也有粉的;有红的,也有紫色的。有红中带白的,也有黄中带粉的。。。。。。如果当时有几位大画家到这里来临摹写生,也许会留下传世不朽的大作品的。
高高低低的大荷叶铺满了整个河面。挺出水面的大荷花含露咋开、娇姿百态。整个荷塘,清香四溢加上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鸣这里俨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公园,又像一处各种动植物竞相表演的大舞台。
春天,我看到很早长出来的小小的荷钱,接着,就看到尖尖的荷角挺出水面。再后来就有绿满荷塘的大荷叶了。荷叶间偶有荷花骨朵出现,仿佛一夜之间,满池的荷花就好像比美似的竞相开放了。正当荷花热烈而奔放地盛开时,那花盆一般的莲蓬也就俏没声地出现了。在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里,荷花好像专门给人们送来清凉。他不像蝉,躲在浓浓的绿叶里,不停歇地叫着,似乎在劝人偷懒;也不像河边的垂柳,蔫蔫的打着瞌睡,荷花、荷叶,总是挺得直直,正所谓,亭亭净植,不蔓不枝,荷叶田田,生机盎然。其坚强的品质,坚定地操守,如何不被人称道?
再后来,从语文课上读了《爱莲说.》,自然对荷花更加敬仰,更加刮目相看了。作者周敦颐赞美的是荷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赞语,荷花当之无愧。我的语文老师讲道:“以荷喻人,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易,而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尤难也。我当时不甚明了,今日想来,确有见地。君不见今日,有多少人比阔、斗富、吹牛、摆谱,处处张扬,招摇过市,想到此处,我对老师由衷钦佩,
荷花,又绝对不同流俗。它不单单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更有另外一番美感。荷的通身皆可入画,而且皆有实用价值。水面荷花送馨香,泥里莲藕可食用,荷叶可作包装,莲子可以入药。试问天下,还有哪种花,能与之伯仲?
在百花丛中,我对荷花格外垂青,甚至情有独钟,不仅是十分赞同宋代古人周敦颐才观点,更因为我曾有十数年,与荷花有过亲密度接触。家乡人在清水池塘里种荷苗叫踩藕,我曾几次趟着泥水踩过,每到秋天挖藕时,我也乐不可支地干过。这是一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先是一锨一锨小心地掘开污泥,猛然发现一点白色,心里高兴也就要更加小心,看纹路,辨走向。才能挖出一根完整的大藕。
饥饿时,我曾经吃过和叶的梗,这是我很为难忘的。十七八岁时,会游泳了,中午饿了,无饭可吃时,我就跳下河去,从荷的根部摘下几支藕梗,包下淡绿色的薄皮。吃起那瓤来,是很可口的。甜丝丝的,脆生生的,绝无异味,在闹饥荒的年代,是它给了我渴求的营养。使我健康地活了下来,进而长大成人,能为*效力,叫我怎能不赞美她?
行文至此,偶而想到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一幅多么生的的画面。作者把小荷作为荷塘画面的主角,其余皆为陪衬。成众星拱月之势,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写出了小荷的勃勃生机。周敦颐;杨万里,朱自清,不同时代的文人皆赞荷花,绝非偶然。古今之志趣,大略相同也。
长春癫痫病哪家医院好治疗癫痫病的药物有哪些哈尔滨哪里有治癫痫的医院